11月3日,有网友发消息称,当天中午,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一家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一男子在柜台要求支取过世奶奶的600元存款,虽然其携带了派出所出具的相关证明,但银行工作人员仍然要求其花费800元开具一项证明。男子表示,“直系亲属和相关证件都符合,取600块却要花800块钱开具证明,讲到天边都讲不通。”
亲人去世后家属的取款难问题,其实早已不算是新闻。毕竟人事无常,苛求每一位储户在去世前都能立下遗嘱,或是将存款信息原原本本告知家人,难免太过理想。很多老人甚至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并不愿意在生前早早立遗嘱。在这样的前提下,家属如何在亲人去世后顺利取出其遗产,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诚然,从法律层面讲,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自然有保护储户账户和信息安全的义务。因此,银行也有理由要求亲属出示相关证件以证明与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规避可能危害自身利益的法律风险,这原本无可厚非。
可是,流程是人制定的,也应当是为人服务的。一旦这些规定超越了本分,便成了对群众的刁难。几年前发生的“证明你爸是你爸”事件,以及本次报道中的男子明明已经提供了相当多的证据,却依然在取款时遭遇波折,都是规定和流程过于繁琐、甚至刻意为难取款者的体现。在亲人去世之际为难前来取款的家属,无疑太过冷漠。不少网友也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留下诸如“银行吃相太难看”的抱怨。 消费者保障网
事后,银行工作人员在回答记者咨询时,坚持只有第一顺位继承人,即父母、配偶、子女具备取款条件。可现实情况是,作为储户的孙辈,男子的身份与第一继承人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完全可能是受第一顺位继承人之托前来办理业务。换言之,假设男子花费800元开具了相关证明,“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明明是取款却白搭进去200元,这样的证明意义何在?
这样的事件也呼吁着政策和法律的完善。2022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出台的《关于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相关事宜的通知》,其中就包含了5万元以内免公证的小额存款便民提取政策。这项条文在本次事件中完全适用。可见,我国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正在不断完善之中。当在政府政策层面对类似情况有了更符合情理的规定,取款金额对应的取款人身份、所需证明都有分门别类的论述,想必能化解很大一部分取款争议。 武汉新闻网
总之,从储户角度看,如何尽可能地避免“身后事”给家属带来麻烦,在合适的时候通过立遗嘱等方式告知亲人自己的存款信息显然是最优选择。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在遵守必要的安全和保密原则的同时,更需要找到“情”与“理”之间的平衡。给冰冷的流程增添温度,让服务朝着便民、利民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守护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