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1998年出生的许冠文开始了一项新鲜而陌生的研究。一节质性研究方法课程,让他把目光投向一部名为《山河令》的古装剧。剧中两个主角的相处模式,留给观众亲密情感的遐想空间,吸引大量“CP粉”驻足。原本是一次常规的调研,但在2023年10月,论文突然火了。在知网检索关键词“CP”,按下载量排序,《“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排在相关文献的第一位。
在东亚文化圈,“嗑CP”的潮流由来已久。它最早出现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圈,指在两个角色之间进行两两配对(Coupling),简称“CP”。现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比如电视剧、电影等,甚至扩展到真实世界的人身上。不少青年女性通过“磕CP”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亲密关系的更多可能性。许冠文看到了这一现象,找到了这一群体,没有“飘”在天上,而是扎扎实实访谈了53位对象,分析了她们的心理。 武汉经开区新闻网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还在微博引发关注,相关微博讨论已有6万次转发。有网友留言表示,“最隐秘与狂热的感受能被如此理性地剖析与理解”“谁在研究我,还研究得这么精准”……在人们固有的认知里,学术论文应是科研人员之间才会谈论的“高深话题”,而为何一篇论文能够在微博这样聚集了大量非科研人员的舆论场引发热议,让人们前往知网下载原文阅读?在我看来,“接地气”是根本所在。
“接地气”的开始是“好奇心”的驱动,是对学术自主性的坚持。许冠文自身并不是“CP粉”,他在采访中说到自己想研究“磕CP”只是因为看到同学讨论电视剧中的“CP”,“我比较好奇,为什么她们会那么开心”。而当下,实用主义甚嚣尘上,许冠文的这份“好奇心”显得格外珍贵。或是为了升学,或是为了评职称,不少学者在做研究时的想法往往只是“我要写一篇论文发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至于有没有真正提出或解决实际问题并不重要”。科研的初心被他们抛之脑后,留下的只有利益。而许冠文为何能“接地气”,其保有的初心格外重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见问题,产生好奇,才应是学术研究的驱动方式。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常常只能“飘在天上”,难以发现“地上”真正的问题。 南京栖霞区新闻网
“接地气”的重点则在于对人类情感的探索,不忽视任何一个领域存在的意义。有网友提到,跟别人说自己的爱好是“磕CP”时,往往会被当作笑话,但在她看来却是重要的情感体验。许冠文能够给予“CP粉”足够的包容和共情,以平等的姿态与她们交流,探究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很多网友被论文中访谈者的一句话打动:“人的生活中可以离开爱情,不能离开爱。”“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磕CP”则是对“爱”的另一种新的阐释,是“CP粉”特有的精神寄托。平视这一群体,理解这一群体,再把他们的情感体验呈现出来,是许冠文的科研历程,更是他对特殊领域的情感关怀,也是让人们得以产生共鸣的地方。
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不难发现,除了许冠文的这篇论文,还有多篇研究“磕CP”的论文,比如《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刊发的《“嗑CP”、玩设定的女频新时代——2018-19年中国网络文学女频综述》、《东南传播》期刊刊发的《网络空间的“嗑文化”研究:文本、社群与情感驱动》以及《媒介批评》期刊刊发的《中国“嗑CP”社群的惯习流变与场域研究》。可见,还有其他学者在关注“磕CP”现象,从新的社会现象中做研究也并不是过于新鲜的事。许冠文的论文“火出圈”让“磕CP”这一现象得以被大家看见和思考,也让科学研究中“接地气”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者们得以反思自己的研究是否仍然“飘在天上”。 十堰新闻网
对于自己论文的爆火,许冠文曾在采访中直言:“其实关注度并不是这篇论文带来的,而是‘CP文化’群体自身存在的表现。”而许冠文能够看见人们本以为处于边缘地带的“CP”群体,由本能的好奇心驱动起调查研究,是其论文得以火出圈的重要原因。他写的是论文,更是“接地气”的情感联系。